用文學構筑一座“紙上的故宮” 迎接世界讀書日
2011年,散文家祝勇完成在劉夢溪先生門下的博士學業后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一名研究人員。同年,祝勇的兩本書——《紙天堂》和《辛亥年》出版。這兩本書都與故宮(紫禁城)有關。
之后,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的祝勇,隨著對故宮研究的深入,寫出更多關于故宮的作品。而他此前寫故宮的書,也沒有停止生長。通過祝勇不斷的修訂,《紙天堂》這本書近期以《遠路去中國》之名再版?!缎梁ツ辍穭t成長為《最后的皇朝》。
4月21日下午,2019年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祝勇攜這兩本跟故宮有關的歷史著作,來到成都,在文軒BOOKS書店做了一場閱讀分享活動。在分享會上,祝勇暢聊故宮,以及故宮對他寫作的重要意義等等。
事實上,近些年來,祝勇的寫作,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線:以故宮博物院為核心根據點,以藝術、歷史等不同領域內的觸點,不斷進行深挖和發散式寫作,出版了《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舊宮殿》《紙上的故宮》《遠路去中國》《故宮的古物之美》等一系列作品??梢哉f,祝勇用他自己的文學,構筑出了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蘊含著大量的歷史、藝術、時代的信息,無疑對外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祝勇說,透過西方人的視角看待故宮(紫禁城),無疑可以增加我們觀察這座宮殿的維度。
“因為故宮不只是中國的,也與世界相連。厚重的宮墻,并不能把宮殿隔開,使它自外于世界,淪為一座華麗的孤島。實際上,自代以后,人類就啟動了全球化的進程,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身份不同,心思各異,卻一頭扎入奔向東方的漫長旅程,而紫禁城,正被他們視為它最輝煌的終點?!痹谧S驴磥?,人們對故宮有一個誤解,即:故宮是中國文物的大本營,“這不錯,但不夠,因為故宮也收藏著很多外國文物,說它是一座世界文物的博物館,也不為過?!彼?,在《遠路去中國》中,祝勇透過西方人的視角探查中國歷史,尤其是宮廷的歷史。
而從《辛亥年》到《最后的皇朝》,祝勇的修訂,把焦點轉移到人的身上——帝國大船傾覆的時刻,船上乘客的反應與抉擇,借此凸顯我觀察那場革命的不同視角,那就是把被革命者——帝國皇親國戚、朝廷百官,當作觀察與書寫的對象,從他們的命運里,解讀歷史的大命運。
祝勇是文字高手,同時對影像藝術的把握也非常敏銳而在行。身為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的祝勇,曾任《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大型紀錄片總撰稿,又是央視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他透露,自己最新執導的故宮博物館紀錄片《紫禁城》也將要與大眾見面。
關于紫禁城,已經誕生不少優秀紀錄片作品,祝勇版的“紫禁城”紀錄片又將有怎樣的特色呢?令人新生期待。祝勇說,紫禁城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縱然有很多好作品已經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但依然有巨大的空間、嶄新的角度可以去拍。
一個成熟、優秀的作家,往往都會有意無意擁有自己的文學根據地。比如山西高密之于莫言。比如上海之于王安憶。
祝勇說,自己作為一名作家,能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感到非常幸運。故宮前院長鄭欣淼院長當時把我調到故宮,我真的特別感激。如今我的寫作與工作真的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我的寫作對我的工作特別有好處,給我新的啟發和視角。而我的工作,對我的寫作,也帶來很大的滋養?!弊S抡f,哪怕僅僅從工作地點來說,“故宮的氣息就不一樣。每次去上班,一進入故宮的大院子,心就會特別安靜?!?